查题网
高校
中学语文教学法
截止11-15,该科目累计收录道题目。
返回课程列表
[综合题]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以下小题。杨子①之邻亡羊,既率其党②,又请杨子之竖③追之。杨子曰:“嘻!亡一羊,何追者之众?”邻人曰:“多歧路。”既反④,问“获羊乎?”曰:“亡之矣。”曰:“奚⑤亡之?”曰:“歧路之中又有歧焉,吾不知所之⑥,所以反也。”杨子戚然变容,不言者移时⑦,不笑者竟日。门人怪之,请曰:“羊,贱畜;又非夫子之有,而损言笑者,何哉?”杨子不答,门人不获所命⑧。【注】①杨子:即杨朱,战国初期哲学家。②党:这里指亲戚朋友。③竖:童仆。④反:同“返”。⑤奚:为什么,怎么。⑥之:往。⑦移时:历时,指长时间。⑧命:指杨子的想法或见解。1.邻人追羊前后,杨子的态度有什么不同?2.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,并联系这些语句的内容,说说杨子“戚然变容,不言者移时,不笑者竟日”,不回答门人提问的原因。3.从这则寓言故事演变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?解释这一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。
查看答案
2023-08-06 23:51:32
[综合题] 孔子东游,见两小儿辩斗,问其故。一儿曰:“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,而日中时远也。”一儿曰:“我以日初出远,而日中时近也。”一儿曰:“日初出大如车盖,及日中,则如盘盂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?”一儿曰:“日初出沧沧凉凉,及其日中如探汤,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?”孔子不能决也。两小儿笑曰:“孰为汝多知乎?”样本文的教学,要围绕有教学价值的问题来展开。在正式进行课堂教学之前,教师就要设想出课堂教学可能提出、必须提出并加以解决的问题。请列举你认为有教学价值的问题。
查看答案
2023-08-06 23:51:32
[综合题] 想起她很突然。当时我正在外地,每天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,好不容易能够停下来吃一顿悠闲的晚餐。闹哄哄的餐厅里,服务生们来来去去,端水送饭,仿佛是因为忙碌,他们的表情都显得既紧张又机械。很快,一位小伙子给我端来了饭菜;我对他友好地点了点头,说了一声“谢谢”。小伙子愣了愣,随即又朝我憨厚地笑了一笑,轻轻地去忙他的了。我的心情也变得轻快起来,也就是在那时,她仿佛就隔着一桌又一桌的人,隔着20年的时间走了过来。她是我的同学李昕的母亲,我们只有过一面之缘。那次开家长会,来了五六十位家长,我们几个女生负责接待。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实在不懂得如何接待大人,只是把家长迎进来、让座位、倒茶水,稍有空闲,便凑在一起交头接耳、传递新闻。我清楚地记得,其中有一条是“李昕的妈妈是北京人,说话和咱们不一样,特别好听”。我顺着她们的指点看过去:那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女性,衣着和发式都很普通,容貌也算不上漂亮。不过,她坐在那里就是显得与众不同,她偏偏没有说话,正在认真倾听另一位家长的高谈阔论。我们用幼稚的眼光结合自己掌握的词汇得出了一个一致的结论——所以家长中,李昕的妈妈最有风度。有一个女生倒水回来,脸颊红红的,她急切地问道:“你们猜,我倒水时,李昕的妈妈说什么?”还不等我们猜,她就迫不及待地补充说:“李昕的妈妈说,谢谢。”我们几个人面面相觑——20年前,在那样一个边远的小县城,我们当中有谁用过,听见过“谢谢”?没有。有谁仅仅为倒一点点水这样的小事情说过“谢谢”,当然更没有。“谢谢”,这在当时的我们听起来,是一个多么新鲜、多么温暖的词语啊!醒过神儿来,女生们的倒水热情空前高涨,大家都争着抢着去拿壶。另一个女生回来报告说:“是呀,我听见了,李昕的妈妈说:谢谢。”那是一个面色苍白的女生,激动使她的脸色变得红润起来,一脸的害羞表情。等轮到我了,我忽然觉得心跳得厉害。李昕妈妈面前的水杯已经满了,我听见她轻轻地说了一句:“不用了。”但我还是坚持着往里倒了一点儿,好在也没有溢出来。我清晰地听见她说:“谢谢。”我的脸“腾”地一下红了,摇摇头就匆匆走开了——那时,我还不会说“不客气”。那次家长会后,瘦瘦高高的李昕成了我们女生羡慕的对象。大家都在想,他的家庭应该是怎样的幸福啊!20年过去了,曾经窃窃私语的女孩子们大概都已经为人母了,不知道她们会不会像我现在一样,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,回想起那位仅有一面之缘的女性。但是,我知道,她们和我一样,从那时起,就在学着使用那个词语,学着使用那一类“有温度的词语”。的确,词语是有温度的,就像我每每经历的一样,这是我人生中至深的体味。1.文章从自己在外地的一次晚餐经历写起,有什么作用?2.文中说,“李昕的妈妈最有风度”,如何理解这句话中“风度”一词的含义?3.结合文意,概括作者对“有温度的词语”认识的三个阶段。4.联系社会生活,说说“有温度的词语”有哪些方面的作用。
查看答案
2023-08-06 23:51:32
[综合题] 文中说“就是在这尺与丈之间,却又仿佛有一种痛楚与依恋胶着在一起,让人难以释怀”。结合全文,说说这句话的含意。
查看答案
2023-08-06 23:51:32
[综合题] 结合作文教学实际,谈谈你是如何引导学生观察、思考的。
查看答案
2023-08-06 23:51:32
[综合题] 课文分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【宋】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。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,沙场秋点兵。马作的卢飞快,弓如霹雳弦惊。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生前身后名。可怜白发生!样本文的课堂教学,要围绕有教学价值的问题来展开。在正式进行课堂教学之前,教师就要设想出课堂教学可能提出、应该提出并加以解决的问题。如果将这篇作品当作样本文来进行教学,请预设你认为有教学价值的主要问题。(教学对象:九年级学生)
查看答案
2023-08-06 23:51:32
[综合题]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,完成以下小题。我曾经到过沙漠和戈壁滩。在浩瀚无涯的荒凉中,哪怕见到一棵小小的绿草,也会感到惊喜和亲切。在严酷的自然中,一棵小草的出现,往往是一种接近绿洲的信号,更是一种生命的宣言,这宣言要向世界宣称的是:顽强坚忍的生命,在任何时候,任何环境下,都不会屈服!绿洲是永远不会消失的,尽管它可能在遥远的地方。当然,并非人人都能寻找到那片绿洲。有些人,可能已走进绿洲,却仍会失之交臂,甚至会在离绿洲不远的荒芜中躺倒,饥渴待毙。绿洲对于他们只是梦幻,他们认为梦永远不会变成现实,于是连做梦的兴趣也丧失了,哪里还会有耐心和毅力去寻找绿洲呢?这时,如果有一颗翠绿的小草突然出现在他们绝望的视野里,该有多么好!小草和绿洲之间,毕竟不能画等号,两者的差距还非常遥远,然而谁能否认,希望之光,有时往往像一茎小草那样弱小而不显眼。悲哀的是那些从此紧锁了门窗的心灵,再不愿发现黑暗中的微光,不愿在小草前停下脚步,听一听这绿色生命的呼唤,然后再走向远方,你不相信吧,小草是一些神奇的手指呢!我也看见过沙漠中的废墟,这是被先人遗弃的城市的残骸,宫殿、宫殿、庙堂、市场、民宅,轮廓尚存,千百年前的繁华还依稀可辨。我曾经困惑:古人为什么会抛下他们世代生息的城市?是什么动力使他们背井离乡?在看不见任何活的生命踪迹的废墟中,我似乎找到了答案。烈日下,道路和房屋的残垣正在龟裂,裂缝像干渴绝望的嘴唇……废墟内外看不见一丝野草!我想,一定是炎热、干旱和无情的流沙,把这里的居民逼上了逃亡之路。与其等死,不如去寻找新的绿洲。是远方的绿洲召唤他们离开了死亡之地,尽管这死亡之地曾是他们的血脉故土。为什么有时身处繁华,却依旧四顾茫然,心仿佛被抛弃在沙漠?是的,物质的繁华绝不等同于精神的富足。揣着一颗空虚的心灵在眼花缭乱的物海中流浪,轻浅的脚印何等凌乱,多么渴望心里拥有一片绿洲,这绿洲不会因为气候和环境的变换而枯黄。这样,即使远离都市和人流,也不致惶然失措。任你烈日似火,任你风沙蔽天,我可以再绿荫中宁静地面对一切,思绪乘风而去,自由如高飞的鹰。抵达这样的绿洲,也许有千百条途径,我只想寻求其中的一条。(节选自赵丽宏《小草和绿洲》)1.在第一段中,作者说沙漠或戈壁滩上的“一颗小小的绿草”会带给他“惊喜和亲切”。这是因为:小草是_________,是__________________。(用原文填空)2.根据第二段的文意,说说下列语句的含意。做梦的兴趣:______________________紧锁了门窗: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奇的手指:______________________3.从前的城市变成了“沙漠中的废墟”,对其原因作者作了怎样的推测?他又是如何评价人们背井离乡、远走他方的?4.最后一段在内容和写法上去前面三段有什么不同?综观全文,概况本文的主题思想。
查看答案
2023-08-06 23:51:32
[综合题]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,完成下面四道小题。人生识字糊涂始鲁迅中国的成语只有“人生识字忧患始”,这一句是我翻造的。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,其一是学话。他们学话的时候,没有教师,没有语法教科书,没有字典,只是不断地听取、记住、分析、比较,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,到得两三岁,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,而且能够说了,也不大有错误。小孩子往往喜欢听人谈天,更喜欢陪客,那大目的,固然在于一同吃点心,但也为了爱热闹,尤其是在研究别人的言语。我们先前的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,教师并不讲解,只要你死读,自己去记住、分析、比较去。弄得好,是终于能够有些懂,并且竟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,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。自以为通,别人也以为通了,但一看底细,还是并不怎么通,连明人小品都点不断的,又何尝少有?人们学话,学不会的是几乎没有的,一到学文,就不同了,学会的恐怕不过极少数,就是所谓学会了的人们之中,请恕我坦白地再来重复地说一句罢,大约仍然糊糊涂涂的还是很不少。这自然是古文作怪。因为我们虽然拼命地读古文,但时间究竟是有限的,不像说话,整天的可以听见;而且所读的书,从周朝人的文章,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,非常驳杂,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,弄得乱七八糟,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,这就是所谓“有所得”。这一种“有所得”当然不会清清楚楚,大概是似懂非懂的居多,所以自以为通文了,其实却没有通,自以为识字了,其实也没有识。自己本是糊涂的,写起文章来自然也糊涂,读者看起文章来,自然也不会倒明白。因此我想,这“糊涂”的来源,是在识字和读书。例如我自己,是常常会用些书本子上的词汇的。虽然并非什么冷僻字,或者连读者也并不觉得是冷僻字。然而假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,请了我去,交给我一支铅笔和一张纸,说道,“您老的文章里,说过这山是‘崚嶒’的,那山是‘巉岩’的,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呀?您不会画画儿也不要紧,就勾出一点轮廓来给我看看罢。请,请,请……”这时我就会腋下出汗,恨无地洞可钻。说是白话文应该“明白如话”,已经要算唱厌了的老调了,但其实,现在的许多白话文却连“明白如话”也没有做到。倘要明白,我以为第一是在作者先把似识非识的字放弃,从活人的嘴上,采取有生命的词汇,搬到纸上来;也就是学学孩子,只说些自己的确能懂的话。至于旧语的复活,方言的普遍化,那自然也是必要的,但一须选择,二须有字典以确定所含的意义。1.第三段所说的“同样的方法”是指什么?这种方法有什么局限?2.作者认为,学话容易、学文难的原因是什么?3.第四段中,作者为何会“恨无地洞可钻”?4.作者认为,如何才能让白话文变得“明白如话”?
查看答案
2023-08-06 23:51:32
[综合题] 想起她很突然。当时我正在外地,每天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,好不容易能够停下来吃一顿悠闲的晚餐。闹哄哄的餐厅里,服务生们来来去去,端水送饭,仿佛是因为忙碌,他们的表情都显得既紧张又机械。很快,一位小伙子给我端来了饭菜;我对他友好地点了点头,说了一声“谢谢”。小伙子愣了愣,随即又朝我憨厚地笑了一笑,轻轻地去忙他的了。我的心情也变得轻快起来,也就是在那时,她仿佛就隔着一桌又一桌的人,隔着20年的时间走了过来。她是我的同学李昕的母亲,我们只有过一面之缘。那次开家长会,来了五六十位家长,我们几个女生负责接待。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实在不懂得如何接待大人,只是把家长迎进来、让座位、倒茶水,稍有空闲,便凑在一起交头接耳、传递新闻。我清楚地记得,其中有一条是“李昕的妈妈是北京人,说话和咱们不一样,特别好听”。我顺着她们的指点看过去:那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女性,衣着和发式都很普通,容貌也算不上漂亮。不过,她坐在那里就是显得与众不同,她偏偏没有说话,正在认真倾听另一位家长的高谈阔论。我们用幼稚的眼光结合自己掌握的词汇得出了一个一致的结论——所以家长中,李昕的妈妈最有风度。有一个女生倒水回来,脸颊红红的,她急切地问道:“你们猜,我倒水时,李昕的妈妈说什么?”还不等我们猜,她就迫不及待地补充说:“李昕的妈妈说,谢谢。”我们几个人面面相觑——20年前,在那样一个边远的小县城,我们当中有谁用过,听见过“谢谢”?没有。有谁仅仅为倒一点点水这样的小事情说过“谢谢”,当然更没有。“谢谢”,这在当时的我们听起来,是一个多么新鲜、多么温暖的词语啊!醒过神儿来,女生们的倒水热情空前高涨,大家都争着抢着去拿壶。另一个女生回来报告说:“是呀,我听见了,李昕的妈妈说:谢谢。”那是一个面色苍白的女生,激动使她的脸色变得红润起来,一脸的害羞表情。等轮到我了,我忽然觉得心跳得厉害。李昕妈妈面前的水杯已经满了,我听见她轻轻地说了一句:“不用了。”但我还是坚持着往里倒了一点儿,好在也没有溢出来。我清晰地听见她说:“谢谢。”我的脸“腾”地一下红了,摇摇头就匆匆走开了——那时,我还不会说“不客气”。那次家长会后,瘦瘦高高的李昕成了我们女生羡慕的对象。大家都在想,他的家庭应该是怎样的幸福啊!20年过去了,曾经窃窃私语的女孩子们大概都已经为人母了,不知道她们会不会像我现在一样,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,回想起那位仅有一面之缘的女性。但是,我知道,她们和我一样,从那时起,就在学着使用那个词语,学着使用那一类“有温度的词语”。的确,词语是有温度的,就像我每每经历的一样,这是我人生中至深的体味。1.文章从自己在外地的一次晚餐经历写起,有什么作用?2.文中说,“李昕的妈妈最有风度”,如何理解这句话中“风度”一词的含义?3.结合文意,概括作者对“有温度的词语”认识的三个阶段。4.联系社会生活,说说“有温度的词语”有哪些方面的作用。
查看答案
2023-08-06 23:51:32
[填空题] 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大致经历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。
查看答案
2023-08-06 23:51:24
首页
上一页
...
7
8
9
(current)
10
11
...
下一页
尾页